- 驳增加核武器、发展航母就是穷兵黩武、不顾民生的谬论
时间: 2025-11-19 19:21:08 | 作者: 五星体育频道官网
本文开头先提醒一句:文章里会出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词汇,比如“傻Ⅹ”之类,不喜欢的就别看下去了。
每当中国提出要大幅度的提高军力时,网络上总会冒出一群人,动不动就说“核武器、航母太费钱了,要养护、要维修很贵”,然后以一种“替百姓着想”的口吻感叹:那些钱拿去搞民生不好吗?
我记得很清楚,前几年胡锡进曾提出把我国核弹头增加到一千枚的建议,结果网上一阵争论,那些人马上开始算经济账,声称核武器及其长期维护费用很高,不能浪费国家钱财。
还有人会说:就算发生战争,也没有哪个国家会或敢真正使用核武器,所以发展核武器根本不划算、没有必要。这类说法其实很常见,但也很片面。
归根结底,这些人的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太费钱;第二,作用不大。把复杂的安全问题简化成这两条,显然有失偏颇。
说实话,有时候看到这种言论我真气不打一处来——既觉得他们糊涂到极点,却又能把话说得理直气壮;有时又觉得他们有些地方根本没想明白一些最基础的问题。
先把“核武器建造和维护成本”这一点拿出来讲讲。2024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5万亿美元,而中国则是18.53万亿美元。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只有中国的九分之一,但俄罗斯却拥有超过6000枚核武器。
换句话说,俄罗斯这个看起来“经济条件不如中国”的国家,仍然能负担得起数千枚核武器的维护费用。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考虑拥有比如一千枚核弹头这样的规模?
有人可能会反驳:核武器威力巨大,100枚和1000枚造成的效果是一样的,没必要弄那么多。这种看法忽略了冷战时期的历史事实:苏联和美国为何需要竞相制造大量核弹?在巅峰时期,苏联的核弹数量超越一万枚,美国也有九千多枚。难道当时双方都是傻子、只是因为钱多无处花?
核武器的破坏力确实很强,但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数量和投放能力会影响威慑效果、政策选择和战略稳定性,这些都是复杂的考量。
再谈“会不会用到核武器”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人不能理解:俄乌战争爆发后,为什么欧美国家没有大规模派地面部队进入乌克兰或进一步直接进攻俄罗斯本土?
如果俄罗斯没有核武器,西方国家会不会更大胆地向乌克兰大量派兵,甚至把战线推进到莫斯科、企图改变俄罗斯政权?没有核威慑,外部干预的风险和可能性都将大幅度上升;正因为有核武器,敌手在行动前会更谨慎,战争的门槛被提高了。
同样道理,若巴基斯坦没有核武器,印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压制行为是否会更加肆无忌惮?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国际关系中“核威慑”现实作用的体现。
什么叫“战略武器”?简单说,就是你拥有它之后,别人就不敢轻易跟你拼命、不敢轻易把你的国家灭掉、你的民族置于绝境——在极端情况下,它能把“你输我也完”这种摊牌局面变成双方都必须慎重考虑的事情。
“百年屈辱”过去多久了?有些人似乎忘了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正如导弹之父钱学森所说:“我必须让中国有自己的和导弹,这是反抗侵略的准备;无剑可用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意思是说,准备与拥有武器是国家生存和自卫的重要保障。
现在我国第三艘航母已经入列,又有一些人开始说“航母太贵”、“没太大用处”。那么,一个航母编队到底要多少钱?我们能不能承担?
根据网络上常见的估算:一艘像“福建舰”这样的航母造价大约在500亿块钱左右。舰载机方面,如果配备歼-15T 24架(单价约4亿),合计约96亿元;再加上3架歼-15D电子战机(单价约6.5亿,合计19.5亿),3架空警-600预警机(单价约12亿,合计36亿),24架歼-35隐身舰载机(单价约4.8亿,合计115.2亿),8架直-20海军反潜直升机(单价约6.8亿,合计54.4亿),以及11架攻击型无人机(单价约2.3亿,合计25.3亿)。
护航舰艇方面,按常见配置估算:2艘055型驱逐舰(单价约65亿,合计130亿),4艘052D型驱逐舰(单价约35亿,合计140亿),4艘054A型护卫舰(单价约20亿,合计80亿),2艘095型攻击核潜艇(单价约220亿,合计440亿),2艘901型综合补给舰(单价约15亿,合计30亿)。
把上面这些加在一起,粗略合计大概在1600亿元人民币左右,再加上导弹弹药、燃油、人员工资、日常维护和一些隐性成本,整体也不会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估算。
如果把一个航母编队的设计寿命按50年算,那么把总费用摊到每年,其实平均开销并不大。即便取较高估算,也很难超过每年一百亿元人民币左右。
你知道中国每年的对外贸易规模有多大吗?到2025年前十个月,我国累计出口就达到大约3万亿美元,累计进口约2万亿美元,合计约5万亿美元。按全年推算,进出口总额可能会超过6万亿美元,约合42万亿人民币左右。
42万亿人民币是一个什么概念?在这些进出口商品中,至少会有一部分产生税收。保守估计,进出口环节带来的税收按10%算,也会有大约4万亿人民币流入国库。
相比之下,一个航母编队平均每年要100亿,拥有10个航母编队每年总开销也只有1000亿——和4万亿的税收规模比,这笔开支并不算巨大。更重要的是,航母编队可以为海上贸易提供安全保障,从而促进贸易增长和税收上升。
有了航母的护航,贸易安全提升,可能带来更多的外贸增长。举个简单的算术例子:如果航母护航让我国对外贸易增加10%,也就是多出大约4万亿的进出口额度,那么按税率计算,国家税收就能增长约4000亿,这样的投入产出显然是划算的。
再看看国际海运和保险的问题:你知道很多商船在经过某些海域时,需要支付高额的“保护费”或购买额外的风险保险吗?当欧美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很多保险公司拒绝为俄罗斯船只承保,这直接影响到国家间的海上贸易安全和可行性。
没有保险,谁敢冒险做生意?一个航次被抢或被扣押,可能让十年的利润打水漂。如果俄罗斯像美国那样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全球基地网络,其他几个国家和企业在做海上生意时就不会那么害怕失去保险保障,或者被外部力量干扰。
当今世界并不完全安全。忘不了胡塞武装攻击红海上的商船、忘不了海盗抢劫船只的事件。背后往往也有复杂的地理政治学因素和国家间的操纵。对于一个贸易大国来说,没有强大的远洋护卫力量,就等于把自己的海上生命线暴露在风险中。
如果你是一个小国、外贸规模较小,可能暂时可以靠别人的护航或承受一定风险。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每年的对外贸易额达到数十万亿人民币,却长期缺乏足够强大的远洋保障力量,这显然不正常。难道我们能一直依赖欧美的海上保护吗?一直交“保护费”给西方的保险公司吗?而且谁能保证未来欧美永远不与我们发生更大规模的冲突?
有些人在谈论国家资源分配时总爱把问题简化成“民生”与“军费”的对立。可你真的理解“民生”是啥意思吗?把钱直接发给个人真的就是民生的全部吗?
如果不用把钱交给国际保险公司或外部保护势力,而是把一部分投入到国防建设里,这同样会创造就业、拉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扩大内需,从而间接改善民生。提升贸易规模也会带来更多岗位和税收,这些都不是“与民生无关”的事情。
把钱直接发给某些人就叫“民生”,那是一种过于狭隘的理解。国家投资在基础设施、产业和安全上,其实也能更广泛地惠及社会。
别以为航母仅仅是为了保护“商船”的利益。航母更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投送能力。美国在全世界内投放力量、发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强大的航母和海上投送能力;没有航母,运输大量兵力和装备到远方就是很大的难题。
历史上也有许多通过海洋发动或辅助的军事行动——八国联军是通过海上力量进入中国的例子。海上力量关系到国家的对外投送、战略威慑和在远海的影响力。
有人会说美国有11艘航母,我们才几艘,差距明显。按购买力平价来算,中国在数量上达到20艘航母也不是不合理,从资源承担接受的能力来看我们可完全负担这一水平,并且从战略角度也是有必要的。
...- 上一篇:美国专线货运解锁跨境物流新姿势!
- 下一篇:博易大师-世界农化网




